根據 5 月 18 日公布的報告,中國政府主導的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了 421 種假加密貨幣。報告指出,一些不法分子打著虛擬貨幣的幌子從事金融詐
根據 5 月 18 日公布的報告,中國政府主導的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了 421 種假加密貨幣。
報告指出,一些不法分子打著虛擬貨幣的幌子從事金融詐騙或傳銷,假虛擬貨幣 (或稱“傳銷幣”) 平臺頻現(xiàn),致使投資者遭受重大損失。
因此,由中國工信部發(fā)起的“國家互聯(lián)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”(IFCERT) 對假虛擬貨幣平臺進行監(jiān)測,截至 2018 年 4 月,累計發(fā)現(xiàn)假虛擬貨幣 421 種,其中 60% 以上的假虛擬貨幣網站伺服器部署在境外,因此難以發(fā)現(xiàn)、追蹤。
該委員會認為,這些平臺多具有以下特性:
具有金字塔式發(fā)展會員的經營模式──多以“拉人頭”、“高額返利”等傳銷模式發(fā)展會員,同時以“動態(tài)”(投資金額越多獎勵越多) 及“靜態(tài)”(按照固定比例進行返利) 兩種模式吸引投資者,并按照會員層級給予高額獎勵。
涉嫌資金盤,人為拆分代幣──假虛擬貨幣多沒有真實程式碼,無法在區(qū)塊鏈上運行或產生區(qū)塊,因此多采用人為拆分的方式進行代幣獎勵,通過在短期內不斷的拆分,產生大量積分或代幣,造成財富暴漲的錯覺。
受到機構或個人控盤,無法自由交易──此類平臺發(fā)行的假虛擬貨幣多無法在虛擬貨幣交易所交易,因此多采用場外交易或自有交易所交易。同時價格還存在受到機構或個人的高度控制的現(xiàn)象,容易造成價格快速上漲的錯覺,但用戶往往無法進行交易或提現(xiàn)。
報告總結了 3 個假虛擬貨幣的風險。
其一,假虛擬貨幣無任何價值,而以金字塔模式經營,涉嫌非法集資和傳銷活動等違規(guī)行為。
其二,存在高度跑路風險,此類平臺無研發(fā)能力和技術,跑路概率極高。
其三,此類平臺多無經營場所和工商信息,且伺服器多部署在境外,受害者很難進行維權。
以茶葉背書的加密貨幣騙局
日前深圳警方破獲了一場加密貨幣騙局,于周一逮捕了六名犯罪嫌疑人,他們涉嫌欺詐中國投資者 3.07 億人民幣。
他們透過“深圳普銀區(qū)塊鏈集團有限公司”發(fā)行一個宣稱是“全球首個本位制數位貨幣”的普洱幣 (后改名為普銀幣),稱有 100 億藏茶作為后盾,共有 3000 多位投資者上當。
普銀公司將加密貨幣包裝上新鮮元素,宣稱投資者所持有的每一枚普銀幣都有對等實物藏茶作為抵押。投資人可將普銀幣放到交易平臺“聚幣網”上買賣,以此賺取茶葉和普銀幣之間的差價。
該公司在發(fā)行普銀幣前期進行瘋狂宣傳,包括在互聯(lián)網、社交媒體、投資論壇上大肆推廣,以及在星級酒店做路演,并承諾短時期內能獲得高額回報。
而后利用投資者的投資款進行操作,一度將普銀幣的價格拉漲至 20 倍之多,并向投資者表示會將他們持有的普銀幣進行兩次拆分,讓他們的持有量擴大 100 倍。
當大量投資者進場后,該公司開始收割韭菜,透過惡意操縱普銀幣價格走勢、不斷套現(xiàn),導致投資人手中普銀幣毫無價值,損失慘重。該公司在發(fā)幣時稱資金將用于茶葉的投資,但在偵查中發(fā)現(xiàn),投資人的錢被該公司以其他目的揮霍。
這個案例符合 IFCERT 對假虛擬貨幣的多項描述,而這樣的詐騙在世界各地時有所聞,無怪乎各國監(jiān)管機構都陸續(xù)發(fā)出聲明,要為加密貨幣制定法規(guī)以及進行更嚴格的監(jiān)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