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洋彼岸拼多多市值一度破千億,回港敲鐘的京東上市旋即大漲、就連體量巨大的老牌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股價也出現了上漲……艱難的2020對于實體商業(yè)
大洋彼岸拼多多市值一度破千億,回港敲鐘的京東上市旋即大漲、就連體量巨大的老牌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股價也出現了上漲……艱難的2020對于實體商業(yè)來說或許是大雪封山,但對于電商來說,或許只有狄更斯那句經典的“這是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好的時代”才能夠形容一二。
市場的追捧,一定程度上與電商得益于線下轉線上的紅利有關。但需要看到的是,電商行業(yè)的競爭正在變得日趨激烈。
五年之前,阿里和京東激戰(zhàn)正酣。當時,兩家企業(yè)占據了國內電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,人們普遍相信中國電商行業(yè)競爭即將進入壟斷終局——阿里、京東將二分天下,電商寡頭王座已然落成。時移世易,當下電商格局早已經是天翻地覆。
除了新涌現出的高舉社交電商大旗的“五環(huán)外競爭者”拼多多,那些跨界的巨頭們同樣對于“賣貨”這件事情有獨鐘:當直播帶貨成為了2020年的消費新救贖時,抖音、快手等一批新玩家都悄悄開啟了自己的電商計劃。
數據也佐證著分化趨勢。根據機構測算,中國電商市場的HHI指數(赫芬達爾-赫希曼指數,用于測量產業(yè)集中度)從2018年初的60%下降至2020年初的45%左右,也就是說,電商市場的集中程度在降低,在過去兩年變得更加激烈。
從用戶使用時長上看,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,電商App使用的總時長在增加,但是淘系APP時長占比從17年10月的66%下滑至2020年3月的51%,而拼多多的用戶時長從17年10月的13%上升至2020年3月的26%,京東的份額一直保持在7%-8%左右。
新對手也在趕來的路上。根據互聯網女皇去年的報告,短視頻APP正在成為搶占用戶注意力時長的主力,從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,中國短視頻APP日均使用時長從不到1億小時,增長到了6億小時,并且速度還在不斷加快。
當市場還在為直播電商開啟了電商新銷售模式而歡欣鼓舞之時,更為重要的命題被掩蓋在市場估值狂歡聲浪之下:萬物皆可直播,同時也就意味著整個互聯網世界都擁有了介入賣貨這一生意的機會,當流量日益澆灌至一個個主播之上,傳統集成圖文搜索的平臺化電商盈利模式的護城河也在慢慢干涸。對于平臺型電商的商業(yè)模式,更“雪上加霜”的是規(guī)則體系的不斷完善。據媒體報道,日前多個地方稅務部門都對網店開出了“風險自查提示”,網店主為了博取流量和關注度進行的“刷單”,也要被計入營業(yè)收入進行征稅。
如果說電商真有終局,那么2020或許能夠稱之為平臺電商的終局時刻。上一個十年,電商的競爭在于平臺之間的流量角力,而從目前看,從直播帶貨開啟的風口之始,接下來的電商競爭已經逐漸回歸到以產品為核心——即使是高知名度的明星,也會因為對產品不夠了解而帶貨失敗;即使是李佳琦,也會因為產品質量不佳而遭遇翻車。
如果我們把“互聯網的上半場”定義為流量邏輯,那么平臺電商基本上解決了對中心市場用戶的信息觸達;只是,當5G來臨、互聯網上下半場即將轉換之時,僅僅信息觸達已經無法滿足用戶。消費者需要的是有強度的認知催化和產品背書,無論是社交電商還是直播電商,其所補足的是平臺所不具有的用戶互動、觸發(fā)購買行為的最后一塊價值鏈拼圖。
從這個角度來說,電商“新風口”直播帶貨所指向的,并不是電商的光明未來,而是未來流量的進一步私域化、IP進一步超級化、粉絲進一步標簽化等新趨勢的形成。而這樣的新趨勢,將打破原有的巨頭定義的互聯網流量結構,重新定義整個互聯網的流量生態(tài)。
關鍵詞: 直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