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關將近,車企卻格外活躍,與當前車市低迷形成鮮明對比。12月12日,小鵬汽車首款車型G3上市,三天后的12月15日,蔚來汽車第二款車型ES6上
年關將近,車企卻格外活躍,與當前車市低迷形成鮮明對比。12月12日,小鵬汽車首款車型G3上市,三天后的12月15日,蔚來汽車第二款車型ES6上市,以及早些時候奧迪首款純電動車型e-tron大范圍路試等等,似乎在給明年新能源車市激烈的競爭奠定了基調。
伴隨著車市寒冬的來臨,傳統車企前路迷霧茫茫。據中國汽車工業(yè)協會(簡稱“中汽協”)提供數據顯示,今年前11月,汽車累計銷量同比下降1.7%,由于整體產銷增速低于年初的預計,中汽協預計今年車市將呈現3%的下降幅度,成為199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。
而今年的新能源汽車卻逆勢上漲、產銷首次突破百萬輛大關,前11月銷量同比增長達到68%。當然,造成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高速增長有諸多因素,但不能否認的是,未來新能源車市場仍然具有強大的增長潛力。
打破原有的汽車產業(yè)格局,新能源汽車將成為中國車企向上突圍的契機。但回顧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產品布局,在資金、技術等多種因素影響下,大部分仍聚焦于15萬元以下偏低端的車型,新勢力造車企業(yè)如蔚來、小鵬雖有意向上突圍,但產品卻尚未被市場認可。
此外,跨國車企強勢介入給市場增添了更多變數。“全球的汽車產業(yè)已經進入了一個‘黑天鵝’時代,各種挑戰(zhàn)一再向我們襲來,商業(yè)模式的變化、技術的更迭、政策的調整,比過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的頻繁。同時,結合車聯網的軟件、車載操作系統、電子電器軟件再到‘三電’控制軟件的發(fā)展,汽車行業(yè)已經開始了軟硬一體化的垂直整合。”12月16日,在第九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,北汽新能源總經理鄭剛表示。
此外,他還表示:“以寶馬、保時捷為代表的傳統車企,相繼推出了PCM的系統。而以特斯拉為首的新勢力造車企業(yè)也不斷地進行系統軟件的快速迭代,汽車行業(yè)確實在面臨著跨界的顛覆。因此在科技、經濟、政策、環(huán)境、社會的綜合影響之下,‘灰犀牛’和‘黑天鵝’也開始雙夾擊。”
先發(fā)優(yōu)勢減弱
有分析稱,明年注定是汽車產業(yè)調整之年,包括車企對自身產品的調整。據了解,明年大部分合資企業(yè)和豪華車品牌,均會推出純電動車型,如奧迪首款純電動車型e-tron、寶馬iX3車型。這無疑給那些想走高端化,但又尚未站穩(wěn)的新勢力造車企業(yè)帶來巨大沖擊。
根據跨國車企巨頭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大眾計劃至2020年,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矩陣將包括約10款車型,并且計劃國產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0萬輛;奧迪計劃到2025年,將向市場推出超過20款電動車,其中12款車為純電驅動,覆蓋從A級到D級的所有級別車型,實現全球范圍內提供的3輛奧迪車中,就有1輛是電動車的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;寶馬方面則更為“激進”,計劃到2025年,提供的25款電動車型當中,有12款為純電動車型。
跨國車企新能源戰(zhàn)略力度之大,范圍之廣無疑給新勢力造車企業(yè)敲響了“警鐘”,留給后者的時間已然不多。12月16日,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表示:“在新能源汽車領域,如果一家新的企業(yè)想真正突圍將來的壁壘,我覺得非常的困難。”
何小鵬這種擔憂并非沒有道理。以蔚來ES8為例,在產品交付初期曾引發(fā)各種質疑,而在產品使用階段,也被吐槽續(xù)航里程過短,產品可靠性較差等諸多問題,被媒體稱為“半成品”。
很多人感到疑惑,為何“半成品”仍會有用戶去埋單。市場本身對新能源和科技兩個賣點,有足夠的好奇,而蔚來的營銷以及產品定位,正是瞄準這一點;同時,蔚來ES8、ES6尚未有直接的競爭對手,先發(fā)優(yōu)勢拉攏了一批用戶。
但這是在主流的跨國車企還尚未布局相關產品的前提下取得的成果。比如奧迪e-tron這款車,產品技術和駕駛特點有奧迪的基因,如何定價合適,那么將會給特斯拉、蔚來帶來巨大的壓力。
國產核心部件的短板
在何小鵬看來,現階段新勢力造車企業(yè)對于汽車本體的制造、一致性、規(guī)模化、交付、安全性等存在很大的問題。把智能作為汽車的核心差異化,但智能到底有多少人喜歡,智能的差異化在哪里,這些都需要去思考。
然而,智能更多的是一種手段,并不是最終目的。敬畏造車仍是不變的主題,所謂的語音交互、人臉識別等,雖一時能搏取眼球,但是否解決用戶的痛點是關鍵。也就是說,造車新勢力企業(yè)不能只看產品炫不炫,而是要看是否有能力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。
對此,鄭剛表示:“在‘中美貿易戰(zhàn)’之后,國內車企應該清醒地看到,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(yè)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上與發(fā)達國家還有太多差距,導致在很多業(yè)務領域面臨著被動局面。”
今年年初,在中美貿易摩擦,以及受到日本自然災害和德國英飛凌一些產品產能不足的影響,芯片的上下游產業(yè)供貨危機直接影響到了新能源汽車主機廠的市場供給能力,其中包括北汽新能源公司。
另外,動力電池所涉及的原材料加工設備、BMS的控制技術乃至電池的研發(fā)體系,要么被國外控制,要么技不如人。同時,圍繞著電子架構的變化、車內信息傳輸也需要重新設計,原來的控制器局域網絡總線已經達不到智能汽車的要求,但在全球電子與通信系統的各個聯盟中,卻罕見中國的整車制造企業(yè)及半導體公司的身影。
與此同時,在諸如模具、車身和電子電器等傳統汽車制造技術上,自主品牌企業(yè)仍然還有很多短板需要補。在傳統汽車多年的發(fā)展和技術積累背景下,至今仍有一些技術國內無能為力,包括連續(xù)減震的控制技術、限速連接器、汽車儀表板的模具工藝以及四輪轉向技術等等。
可以看到,在與各國差距相對較小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,國內新能源技術短板也開始顯現。“智能汽車的關鍵技術領域、操作系統、車聯網領域的核心芯片、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的零部件,依然被牢牢地把握在海外供應商手中,目前新能源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尚沒有形成自主可控的資源。”鄭剛最后表示。